杨彦的可染情结---师牛堂神耀东方

2011-6-22 18:19| 发布者: 管理员| 查看: 2071| 评论: 0

摘要:   早在20世纪70年代,年仅十几岁的杨彦在公园的橱窗里看到《画报》中的一幅作品《漓江山水》,他被深深吸引了,停下了脚步。  这是他第一次与李可染的“作品”面对面,那沉着的线条、浓重的墨色,十分耐看,给杨 ...

  
早在20世纪70年代,年仅十几岁的杨彦在公园的橱窗里看到《画报》中的一幅作品《漓江山水》,他被深深吸引了,停下了脚步。
  这是他第一次与李可染的“作品”面对面,那沉着的线条、浓重的墨色,十分耐看,给杨彦的心灵以莫名的冲撞。当时李派山水已自成一家,有着很多追随者。杨彦亦被李可染画作中的用墨和构图所折服。
  杨彦会把在李可染作品中所读到的一切,都用在他的绘画过程中。每当去写生时,杨彦总会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冲动,李可染画作中的逆光效果、树的幽深层次、鲜活的感觉,都会在生活中被杨彦发现。每次看到那黑乎乎的山水,都会让杨彦激动地大叫“李可染”。
  李可染创造了前人没有表现过的东西,他在生宣纸上运用墨色,探究宣纸对墨的承载度,这是前人没有达到的极致。追随者们都在揣摩,在学习,却探不到究竟。
  李可染的写生影响了很多人,景物看起来很真实易懂,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,似乎容易入门,其实不然。杨彦后来才领悟到,这是因为李可染已经对八大、石涛、龚半千等诸多先贤参悟得很透彻,对传统及西方绘画有着很深积累和领悟。这不是初学者能意识到的。
清时期的“四王”影响所及直至近现代,因袭者众多,他们忽视了师法自然,回避现实生活。而李可染却用写生的方式给中国画注入了新鲜血液,并且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这一点,这让年轻的杨彦很是敬佩。
情结求教
  在没见过大师的情况下,那种对作品的震撼是来自艺术本身的,是对艺术本身光辉的折射,杨彦被李可染的写生吸引了,被李可染的艺术观震撼了。
  他在作品中读到的内涵,丰富了内心,激发了他对艺术的狂热追求。于是年轻的他到处去寻李可染画作的印刷品,并梦想着能有一天亲眼见到可染先生,只是见见就已满足。
  终于,杨彦达成夙愿的机会来了。1984年,杨彦来到北京,在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。在中央美院的一个师生画展上,杨彦就梦想着遇见可染先生。那天他去的特别早,结果巧得很,李可染携家人去得也很早,杨彦见到了可染先生本人,并且距离是如此近,很兴奋,但还有一丝紧张。
  他向可染先生做了自我介绍后,便跟着李可染先生赏析每幅作品,杨彦边看边发表自己的见解。李可染听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对自己作品的理解与品读,频频点头,带着些赞许的意味。
  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先生便留了家里的地址和电话给杨彦,这对于那时的杨彦来说,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与喜悦,不仅实现了多年的愿望,而且还有机会与可染先生请教学习。
  那时的杨彦画了很多长卷,通过李小可先生搭桥,他拿着自己创作的几大卷长卷去向李可染先生求教。可染先生十分欣赏这位年轻人,看着画作,给杨彦教授画理……“长卷很难画,现在美院年轻人很少这样下功夫,这么多山峰和瀑布处理的都很生动,很富于变化,要练习画20种不同造型的树,将来就够用了……”
  并且拿起笔,给杨彦作的长卷《大宁河览胜图》题字——“大宁河览胜图卷,杨彦艺友作画可染题”。这让杨彦受宠若惊,感动得不得了,尤其是“艺友”的称呼,可染先生解释道,“我们是朋友,你不是我的学生。如果美院能有你这样的学生就好了……”这番话给了杨彦很大鼓舞。
  后来这幅作品被对外友协送往日本展览,后又在北京92国际拍卖会上拍出高价,赢得了许多喝彩,当时这幅画作与黄苗子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赋诗题跋一并拍出。出于学生对恩师给自己作品题字的珍惜,唯有可染先生题字“大宁河览胜图卷”杨彦没舍得裱在画作上,一直收藏至今。

个人简历
杨彦,1958年生于青藏高原,回族,本名燕宁,字木一,养一,号本琦,大獒堂主,度一精舍主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宗教协会会员、中国民族画院副院长、九三学社社员、南京博物院特聘研究员、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教授、世界华人美术家协会山水画委员会主席。

鲜花

最新评论

手机版| ( 京ICP备09083889号-1 )

度一文化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/p>

返回顶部